刘元春:中国的宏观政策空间会成为全球协调中谈判的一个重要砝码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本文转载自12月31日凤凰网财经。
本文字数:1876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对于2023年,我的理解是一个趋势、两个不确定性、三重风险和四大机遇。一个趋势,就是2023年中国经济将会快速反弹,但是是渐进复苏,其核心的基石在于疫情政策的放开,会导致各国经济在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复苏中,经济交易出现补偿式的反弹,中国也毫不例外。同时,应对近期经济加速放缓,国家已经决定要进行新一轮的稳增长举措,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基本盘依然很坚实,新动能在目前十多年的布局中间已经开始全面显现。所以这几大因素决定了我们2023年一个趋势——复苏。
两个不确定性,第一个是疫情放开后疫情流行的模式,从欧美和东亚放开后的疫情流行的模式来看,实际上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有三个月一个周期,也有七个月一个周期,有单峰模式也有多峰模式。这样的情况对于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实际上复杂性可能与这些国家比不可同日而语。第二个很重要的不确定性就是外部环境恶化的程度。2023年可能是大家认为经济和外围环境最为恶劣的一年。一个是欧美到底会不会出现第二次衰退?衰退是不是会以硬着陆的方式出现?这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第二个很重要的外部环境就是俄乌的冲突在进一步恶化,这种恶化会不会导致整个政治格局、地缘冲突的格局发生一些质的变化?这也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同时2023年还面临着三大明显的风险。第一个风险,是房地产在持续深度调整中,到底政策能不能够成功进行对冲,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第二个风险,是地方投融资平台在经济持续回落,在相应的一些杠杆率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同时,会不会出现持续的暴雷现象。第三个风险,就是在全球金融大动荡的环境下,会不会引发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动荡,尤其是股市、汇市会不会面临新一轮的同步震荡。当然在看到两大不确定性、三大风险的同时,依然要看到2023年中国复苏的这个趋势,依然会带来很多战略性的契机,一定要从开放视角下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四大机会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全球通货膨胀依然高起的情况下,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红利作用。2022年到11月份全球通货膨胀达到9.7%,OECD的整体通货膨胀率接近9.9%,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10%,以及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也接近10%。2023年虽然有所缓和,但是全球通货膨胀率依然会达到6.4%这样一个水平。与世界相比较,我们目前整个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指数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在2023年会进一步显现,同时这也会进一步助推我们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全球的红利作用。
第二个很重要的机会就是,在全球能源大动荡之中,中国新能源布局将会进一步取得革命性的成果,在2022年这种成果已经显现,2023年还会持续显现。尤其是在全球进行产业链、供应链全面重新布局,相应的一些能耗和一些能源格局将发生深度的持续调整。我们在新能源以及新能源设备生产上,将会持续发挥它的作用。
第三个机会,就是我们会看到在大国,尤其是欧美这些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全面耗竭的情况下,要摆脱目前低迷的状况,各个国家都要寻求与中国进行宏观政策的协调。那么中国宏观政策的空间就会成为全球协调中间谈判的一个很重要的砝码,从而会赢得更好的国际合作的空间。
第四个很重要的机会,就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低迷的状态下,全球的研发投入在持续下降。虽然各个国家都在布局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但是我们也会看到中国目前在债务上的空间,以及举国体制在科创上将会带来新一轮的红利。因此我们会看到在全球经济低迷、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同时,中国经济依然有持续向好、持续复苏的一条新路。
全球经济恶化的过程中,中国依然具有发展的新契机和新机会,因此对于2023年,在面对两大不确定,三大风险的挑战过程中,只要很好地发挥政策空间的作用,很好地逆转经济主体的信心,全面启动新一轮发展的动能,那么我们一定会把握住新的契机,使中国经济在2023年迈向一个稳定复苏的新轨道之中。
延伸阅读